【為何新年總要盆菜】一文看清盆菜由來 準備盆菜原來有學問?

盆菜

每逢農曆新年團年飯,都少不免看到一個大盆,盆中盛載各種豐富菜式,簡稱「盆菜」。如果在新年時到新界圍村走一趟,你甚至會見到村內本來空曠的地方忽然大排筵席,放滿枱凳,各家各戶圍著吃盆菜,非常開心熱鬧。到底為甚麼新年就要吃盆菜?盆菜又是從哪裡來的菜式?準備盆菜又有甚麼巧妙?讓小編在下文為大家娓娓道來。

盆菜1
圖/摘自HKCD

甚麽是盆菜?

盆菜是香港新界圍村原居民的傳統食物,已有數百年的歷史,是一種大雜燴的菜式。在數百年前,盆菜十分粗糙平實,以一個木盆或銻盆盛載各種平實的菜式,如豬肉、蘿蔔,魚蝦等。時至今日,盆菜受到商家推廣,為了吸引人購買也推出各有特色的盆菜,有平有貴。

盆菜的由來

盆菜的的起源各有版本,其中以是宋帝南下版本最為廣傳。當年南宋君臣落難至香港,路經東莞縣烏紗以及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,得到村民盛情款待。村民眼見皇帝駕臨,為表心意想把最好的餸菜拿出,但在倉猝之間,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,只好使用木盆把美食放在一起,造成「盆菜」的初貌。此後,每逢大時大節,村民都會以盆菜慶祝,紀念當天與皇帝共膳的光榮。

盆菜的意義

盆菜起源至圍村,擁有深厚的香港文化意義。例如象徵「喜事」,每逢喜慶節日、嫁娶婚事、生日壽辰,都會吃盆菜。如以前在圍村內結婚是不會發帖的,在門口貼張紅紙,村中兄弟便會自動赴宴,一同吃盆菜,如吃剩了也可以取回家,代表互相幫助,信任,令村內更加團結。

另外盆菜亦代表「平等」,因以前皇帝也會和村民一同享用盆菜,因此之後富裕的人和貧窮的人都會共同進食,而且不會講究禮儀,不分你我地大吃大喝。

盆菜2
圖/摘自eastkowloon

盆菜的發展

本來盆菜在香港只是小部分新界客家人的習慣,但有名人欣賞盆菜的理念及味道,專程在屏山鄧氏宗祠舉辦了盆菜席,邀宴款待上二百個文化界的傳媒人,為盆菜進行宣傳。後來商家見盆菜受港人歡迎,不只酒樓、酒店,連茶餐廳、大牌檔、快餐店及超市都開始供應盆菜,連外賣自取的盆菜也多不勝數。

時至今日,盆菜不再是笨重地放在火炭上烤熱,而是可自行攜帶在家用火鍋爐加熱享用,更令盆菜文化推廣至家家戶戶,不少家庭都習慣每逢新年喜慶時節吃盆菜聚會慶祝。

盆菜3

圖/摘自ULIFESTYLE

準備盆菜的注意事項

傳統新界圍村盆菜,大部份都是由村民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,便靈機一觸就地取材,但不要以為盆菜是胡亂堆砌的菜式,盆菜有約定俗成的既定組合,擺放的位置也是有技巧的。

例如味道較淡的會放最底層,如豬皮及枝竹,味道濃如炆豬肉會放上層,令下層可吸收濃郁醬汁,味味相連。而最上層的要放一些名貴又好看的食材,讓人一看就食指大動,如鮑魚、大蝦、蠔豉等。

食材按次序一層一層的由下至上疊放進大盆中,一般安排堆疊約六層,但富貴人家可能會堆疊九層。

現在多數是這樣鋪排:墊底第六層為平價食物,如蘿蔔、豬皮;第五層多數放枝竹、魷魚;第四層放冬菇、魚膠;第三層豬腩肉、雞肉;第二層平價海鮮,如大蝦等;第一層,可以放鮑魚、海參等名貴海味。

一般來說,吃盆菜一定要由上夾起,逐層順序向下吃去,由最鮮味的海鮮開始,到盡收盆汁精華、愈吃愈入味的蘿蔔和豬皮,逐一品嚐盆菜獨一無二的味道。

盆菜4

圖/摘自Openrice

index-icon